古交千佛寺,位于太原市古交市金牛东大街杨家坡,是古交境内最富盛名的千年古刹。
《古交志》《古交遗韵》等诸多史料记载:“千佛寺始建于唐,续建于宋,扩建于明。”自建寺以来历经三迁,始建于汾河北岸,西曲村旁的矾石沟,因寺内有千佛洞,洞内有千尊石佛石像,故名“千佛寺”,矾石沟也因佛寺被称为梵寺沟。重建于原古交镇西南的寺塔梁,唐宋两代兴衰记载不详,史料缺乏,现仅存北宋天圣四年(公元1028年)《修建千佛寺》古碑一通,明成化以降,寺院经历多次较大的翻新复修,有碑记为证。“庙产兴学”中,寺院曾改建为古交高等小学校园校舍,抗日战争爆发,寺院再次遭到严重的破坏。1990年,出于保护需要,古交市委、市政府决定,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搬迁,迁至现址。据新建千佛寺碑记铭:“在搬迁过程中,大殿摒弃了晚清加建的前廊,恢复了明代的建筑风格,左右配殿建成五间,将原龙王殿、马王殿改作耳殿,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。”
千佛寺坐南朝北,一进院落布局,中轴线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,两侧为钟楼、鼓楼、耳殿、配殿。除大雄宝殿为搬迁修复的明代建筑外,其余均为新建。
大雄宝殿面宽三间,进深七椽,单檐悬山顶,檐下斗拱七踩三昂。大殿主像后檐墙嵌有石雕佛像,共1144尊唐代石刻造像,几经风波,几历搬迁,现仍完好保存,这也正是古交千佛寺成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所在。造像采用“压地法”雕刻,这种雕刻技法在砂岩条石上凿刻佛龛时,通过压低佛像周围的背景,使佛像部分相对凸出,从而突出立体感,小佛像在佛龛内显得栩栩如生,身形衣纹和禅定、说法手印线条流畅,虽砂岩粗粝却神采飞扬,龛位排列有序,但佛像神形各异,体现了唐代匠人技法智慧和审美情趣,现场观看无不感慨千古一瞬的时空穿越。
展开剩余39%千佛寺大殿前有明万历十四年《重修千佛寺序并诗》碑一通,碑文记载:“却波古交之乡有古刹焉,名曰千佛,两川相挟,背山临流,左有钟楼壮其威,右有井泉毓其利,前有石寨钟其灵,森然雄伟,郁然佳丽。”正文前二字“却波”道出古交地名演变线索,史料记载,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置交城县,唐武后天授二年(公元691年),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,此地遂称故交城,简称故交,故、古词义相同,渐演变为古交,清为古交镇,1958年划归太原市古交矿工区,1988年改称古交市。碑文首句“却波古交之乡”之意即可明了。其后描述的景物,应是寺院第二次迁址寺塔梁当年的壮美山川了。
序文后有诗曰:
古寺重修盖有年,一方受福永绵绵。
人杰地灵原有像,物华天宝岂徒然。
香火焚之惩昔废,祝延有感许今贤。
士庶归依从大法,何必区区祈舜天。
这虽是古寺重修后的感怀,却也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启迪。
发布于:山西省配先查配资-网上炒股杠杆-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