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说于谦是一个自私的人,那绝对是对他的一种误解。事实上,于谦心中始终放在第一位的,是北方百姓的安危。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牺牲,可能让许多人选择放弃抗争,追求表面上的安逸。然而,于谦知道,这种表面的安宁往往意味着百姓的深重灾难。如果选择放弃战斗,朝廷和皇帝或许能暂时安稳,但北方的人民将继续承受外敌的侵害,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境地。而若选择应战,尽管战争无疑带来伤亡,却能够保护百姓免受外部威胁,给他们争取到生存的机会,避免沦为外族的奴隶。
回顾历史,如果你了解靖康之变,必定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深重苦痛。在那场屈辱的历史中,百姓和朝廷几乎没有选择,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覆灭,人民遭受屠戮。对于明朝而言,唯一的出路便是奋起反击。只有强大的威慑力,才能迫使敌人妥协;仅凭口头的争辩和讨价还价,是无法改变局势的。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,任何解决问题的手段,最终都需要依靠实实在在的力量。
展开剩余70%在1449年,距离明成祖朱棣带领大军征讨北方鞑靼之事已经过去不到五十年。当年,在张辅等名将的帮助下,朱棣成功迫使敌人屈膝称臣,让明朝的威望大大提升。但时光如白驹过隙,半个世纪后,国家发生了不少变化。明朝的国力在不断积累中变得更为强盛,但同样,北方的威胁也逐渐增大,尤其是也先的出现,使得边疆再次面临骚扰。幸运的是,边防的将领们屡次成功击退了这些侵扰。
当朱祁镇继位后,明朝正处于兵力雄厚的时期,尤其是北京周围的三大营,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。刚一登基,朱祁镇便感到一片太平,似乎有些过于平淡。而恰好也先开始骚扰边境,这时,太监王振的煽动起了作用。王振建议朱祁镇亲自出征,于是朱祁镇调动了京师和边防的主力,总共50万人,准备出征。然而,这次出征并非单纯为了打击敌人,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朱祁镇的虚荣心,尤其是在安排名将张辅随行时,朱祁镇并非真正需要军事建议。
然而,出征时的局面并不如预期。当50万大军到达边境时,敌人并未出现,朱祁镇不得不做出撤军决定。在撤退过程中,王振建议改道,经过他的老家,让他在路上显得更加风光。正是这个改道,给了也先一个突袭的机会。由于草原资源匮乏,尤其是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短缺,游牧民族总是对物资充满渴望,恰好这次,改道让也先发现了可乘之机。最终,50万大军在土木堡被也先大军击溃,朱祁镇不仅失去了大军,甚至被俘,而北京也因此陷入了极大的危险。
面对这一突发局面,兵部尚书于谦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,力排众议,成功说服皇太后立景泰帝朱祁钰上位,稳住了朝廷局势。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的提议,果断做出了防守北京的决策。同时,他还带领百姓疏散进城,实施“坚壁清野”的战略。于谦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精心布置,让也先无法通过掠夺百姓的财物来维持自己的战力。
在城外,于谦为避免敌人进一步骚扰,拆除了所有可以用来补充的粮仓,并将能抢走的资源一并带走,剩余的则一把火焚烧干净,甚至连井口都被封死。于谦深知,自己所做的一切,关乎国家的存亡。在此关键时刻,他调动了九个城门的守卫,并向所有士兵发出命令:“若出城作战,必须立起吊桥,除非能击退敌人,否则绝不许放下。”他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出城,采用了破釜沉舟的策略。士兵们被这位英雄的勇气和决心所鼓舞,最终,他们以无畏的姿态战胜了敌人。
历史证明,于谦的决策无疑是英明的。没有高谈阔论的空洞理论,只有实际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,才真正为明朝保住了北京,确保了国家的稳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先查配资-网上炒股杠杆-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