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(1007 年-1072 年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 “六一居士”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永丰县)人 ,是北宋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贡献,对北宋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。
一、坎坷生平:从贫寒子弟到朝堂重臣
欧阳修出身寒微,景德四年(1007 年)出生时,父亲欧阳观已 56 岁高龄,三年后,父亲于泰州判官任上去世 。因父亲为官清廉,家中并无余财,欧阳修与母亲郑氏只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 。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,她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,这便是流传千古的 “画荻教子” 典故 。在母亲悉心教导下,欧阳修自幼便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与对读书的热爱 。他常常从城南伙伴李尧甫家借书抄读,往往书未抄完便能诵读,十岁时,在李家故纸堆中发现六卷残破不全的《昌黎先生文集》,从此深受韩愈文风影响,在心底种下诗文革新的种子 。
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充满波折。17 岁时首次参加随州州试,因韵律不合落榜;1027 年参加礼部贡举,又因文风不合时宜再次落榜 。直至 1029 年,经胥偃推荐,欧阳修参加国子监考试获第一,同年秋参加国学解试再获第一,次年参加礼部省试又拔得头筹,“连中三元”,名动天下 。1030 年,在仁宗皇帝主持的殿试中,欧阳修二甲进士及第,位列第十四名,被授任将仕郎、试秘书省校书郎、充任西京(洛阳)留守推官,由此踏上仕途 。
展开剩余80%在仕途上,欧阳修屡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 。他与范仲淹政见相同,范仲淹被贬时,欧阳修挺身而出为其鸣不平,因此得罪权贵 。庆历五年(1045 年),因受守旧派诬陷,欧阳修入狱,出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 。在滁州,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醉翁亭记》 。此后,他还历任扬州、颍州、亳州、青州、蔡州等地知州 。至和元年(1054 年),欧阳修被调回京,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,主编《新唐书》 。嘉祐二年(1057 年),他主持礼部贡举,以 “古文” 取士,扭转了当时浮糜的文风,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皆在此次考试中脱颖而出 。嘉祐五年,欧阳修擢升枢密副使,次年改任参知政事(副宰相) 。然而,在英宗治平年间到神宗初年的 “濮议” 之争中,欧阳修因刚直敢言遭人构陷 。熙宁二年,王安石推行 “青苗法”,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治理念不同,在青州任上两次表札申述意见,并擅自停止在京东东路一带发放秋料青苗钱,因而遭朝廷谴责 。熙宁四年(1071 年),欧阳修获准告老退休,次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在颍州西湖畔病故,赠太子太师,谥文忠 。
二、文学成就:诗文革新的杰出领袖
(一)文学主张与诗文革新运动
北宋初期,文坛盛行华而不实、无病呻吟的文风,“西昆体” 和 “太学体” 大行其道,注重形式、堆砌词藻、讲求对偶用典和韵律 。欧阳修高举 “古文” 大旗,发起诗文革新运动,旨在改变这种不良文风 。他继承韩愈 “文以载道” 的文学理论,提出 “文” 与 “道” 并重的观点,认为文章不仅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,还要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。他主张文学要为现实服务,反对空洞无物的文章 。在嘉祐年间,他利用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,以 “贡举” 为 “指挥棒”,恢复以 “古文” 取士,使得考场上哗众取宠的 “四六时文” 逐渐消失,引导士子们重视 “古文” 学习,从而成功扭转了多年来的文坛积弊,为北宋文坛带来了新的风气 。
(二)诗歌创作
欧阳修的诗歌创作继承了白居易和韩愈的传统,提出 “穷而后工” 的创作主张 。他认为诗人内心有忧思感愤的郁积,兴起于怨刺,才能真切感受生活,写出 “人情之难言” 的佳作 。其诗歌题材广泛,主要分为三类: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,如《边户》,展现了边疆百姓在战争中的艰难处境;二是表现自己生活境遇和个人情怀之作,如《别滁》,抒发了他与滁州百姓的深厚情谊;三是反映风土人情的咏史诗,如《望江南・江南柳》 。代表作《生查子・元夕》中 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 两句,以细腻笔触描绘出元宵佳节的浪漫场景,表达了恋人间的美好情感,流传千古 。
(三)散文成就
欧阳修在散文创作方面成就斐然,堪称 “唐宋八大家” 的主将 。他的散文风格多样,内容充实、形式丰富 。政论文观点鲜明,如《与高司谏书》《朋党论》等,议论剀切,气势磅礴,直接为推行新政服务,鞭辟入里地批判时弊;记叙文情景交融、富于哲理,像《醉翁亭记》通过对滁州山水的描写,传达出 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” 的豁达情怀;祭文和墓志铭情感深沉,高度概括且发微深刻,如《泷冈阡表》,通过追忆父母的言行,表达了对先辈的深切怀念;书、序则别开生面,讲求描写和抒情,将理与情有机结合,理中见情,情中见理 。他继承了韩愈 “文从字顺” 的特色,摒弃了韩愈文章中怪奇难懂的一面,倡导平实简朴文风,语句轻快通畅,形成了简约有法、迂徐有致、平易畅达、圆融轻快的独特风格 。
(四)词作风格
欧阳修的词作充分保持了宋初风格,是宋初词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。在他的毕生创作中,有词 200 多首 。欧词以抒情为主,感情婉转缠绵、真挚动人,风格清疏隽永、蕴藉沉厚 。其词一扫文章中体现出的岸然道貌,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 。如《踏莎行・候馆梅残》中 “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”,借景抒情,将离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。
三、史学贡献:独著与参编史书的史学大家
欧阳修在中国史学领域贡献卓越,中国的 24 史中,他参与编修两部 。其中,《新五代史》由他一人独立编纂完成,这在古今史学家中极为罕见 。《新五代史》体裁与文笔堪称楷模,在编纂过程中,欧阳修注重褒贬得当,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,为后人提供借鉴 。《新唐书》的编纂工程浩大,欧阳修负责本纪、志、表等部分的写作以及全书的统稿工作 。他在史学研究中秉持严谨态度,对史料进行细致考证和梳理,为后人研究唐代和五代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 。
四、经学与金石学成就
在经学方面,欧阳修敢于突破前人观点,提出自己的创见 。苏轼曾评价他 “欧阳修长于《易》《诗》《春秋》,其所发明,多古人所未见” 。他对经典的解读为经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。
欧阳修还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,其《集古录》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 1000 卷,成为一部空前完整的金石大手册 。这部著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,对于纠正过去史册中的某些谬误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。他通过对金石文字的研究,为历史学、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。
五、桃李天下:奖掖后进的千古伯乐
欧阳修一生竭力推荐和培养了众多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,堪称千古伯乐 。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文坛巨匠,张载、程颢、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皆与他密不可分,包拯、韩琦、文彦博、司马光等也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。“唐宋八大家” 中有五人出自他的门下,且这些人大多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、提携从而名扬天下 。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,为北宋文坛和政坛注入了新鲜血液,推动了北宋文化的繁荣发展 。
欧阳修凭借其坎坷却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,在文学、史学、经学、金石学等多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,以其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,成为北宋中期文坛、学坛和政坛的重要人物,对宋代文化繁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文学、史学和经学发展,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。
发布于:四川省配先查配资-网上炒股杠杆-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